首页 > 工作动态

义安区:用活本土先贤廉迹 让廉政教育“沾土味”“入人心”


2025-08-05 08:22 来源:义安区纪检监察网  

“盛度严词斥‘雅贿’时的厉声告诫、章应雷‘人臣无私交’的清忠风骨……这些从小听老人讲的本土故事,如今成了触手可及的廉政教材。”近日,义安区纪委监委编印的《铜陵市义安区本土历史清廉人物事迹摘选》发放到全区党员干部手中,这本带着“泥土气”的廉洁读物,让先贤廉行变成了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“活课堂”。

如何让廉政教育跳出抽象说教,真正入脑入心?今年以来,义安区纪委监委把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“三不腐”的基础性工程,从“贴近本土记忆、引发情感共鸣、方便对照践行”这些点入手破题,最能打动人的,从来都是“家门口的故事”。作为千年古邑,义安的“廉政基因”藏在烟火,北宋名臣盛度、林学家陈翥、清代“廉知县”刘曰义等6位先贤的事迹,不仅载于史志,更在顺安老街茶铺里、西联乡田埂边被祖辈相传,是党员“从小听到大”的身边事,也是最有说服力的“廉心坐标”。

为把“老故事”变成“活教材”,工作人员认真梳理各人物生平、核实典故,最终用“拒、守、为”三大主题串起全书。“拒”是对“四风”亮剑,“守”是初心坚守,“为”是实干担当,全书紧扣“本土、鲜活、可学”,让历史“清廉符号”变成了可触摸、可对照的“身边标杆”。

“陈哲的故事我太熟了!小时候爷爷说他为百姓敢和上官争,如今读到他逐村丈量,核减数千亩虚报的‘政绩田’的细节,才懂什么是权为民所用。”该区顺安镇一名党员的感慨,恰恰道出本土廉政教材的“共情力”。不同于抽象理论宣讲,书中的“家门口的先贤”、“祖辈传的佳话”,让党员从“旁观者”变成了“代入者”。

“我们要让廉洁教育‘活’起来,不塑造高不可攀的模范,而是呈现可学可鉴的‘身边人’。”义安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,印发该书是推动廉洁文化“本土化、具象化”的关键一步。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廉洁文化建设,以常态化教育筑牢思想堤坝,推动学廉践廉,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党员干部鲜明底色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。(义安区纪委监委 郑瑞)

 

直播安徽纪检

全省新闻热点

专题聚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