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廉政媒体 > 廉政文化

清风义安·佳话传廉丨刘孜裁抑过境费


2023-10-07 14:50 来源:义安区纪检监察网  

刘孜(生卒年不详),号二峰,明代湖广江夏(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)人。嘉靖三十一年(1552)由府学参加乡试中举,后被任命为束鹿县教谕。嘉靖四十年(1561)任职铜陵知县,三年后改任浮山县知县。

刘孜上任铜陵知县,深入民间走访,了解到县里的弊端在于地方小、赋税重,县衙开支也相对较大,百姓难以承受。情况掌握后,他就在缩减官府开支的同时,将有关情况明确固定下来,并以一种“申文刻石”的方式,向百姓公布。这一举动深受百姓欢迎,刻有文告的石碑被他们称为“革弊惠民碑”。

刘孜在任职期间还仁慈清俭,多施惠政,努力解决百姓之苦,甚至冒着被革职的风险,为百姓减少赋税。当时,嘉靖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景王朱载圳的封国在湖北安陆州,但他却久居京城,被怀疑有“夺嫡”之心,而被勒令要回到自己的封国安陆州。景王带着一大堆随从和辎重,浩浩荡荡,从京师出发,沿着水路,经天津到鄱阳。大批人马溯江而上,一路消耗甚多,还要借机搜刮民脂民膏,沿途百姓不堪忍受。当路过铜陵时,景王的随从向县衙提出要银两,以及征调壮丁从事劳役,所求钱和人的数字都非常惊人。刘孜早就听说景王平日奢侈无度,便与此前代理过铜陵县事的池州府推官陈万言同心协力,冒着欺骗景王、可能会被革职的风险,以铜陵地少、人少、赋薄的正当理由,向景王申告减少调用,还将所要求的银两和人力数字自行裁减下来,最后调用了非常少的人力和财物给景王一行使用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次侵扰所带来的损失。  

刘孜离任铜陵后,百姓自发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(用来纪念活人的祠堂),名曰“刘公去思祠”,以表达感恩和怀念之情。

 

直播安徽纪检

全省新闻热点

专题聚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