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曰义(生卒年不详),清代辽阳(今辽宁辽阳)人。顺治七年(1650)任铜陵知县,顺治十二年(1655)通过地方推选、朝廷授官的“行取”制度离开铜陵。顺治十三年(1656)皇帝御批“堪以御史用”,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,先后到河东(现山西)、陕西巡察盐务,到甘肃巡察茶政。 刘曰义上任铜陵知县的第一年,就碰上了雨灾、旱灾。在考察的基础上,他确定了三项重要的工程建设:一是修建江堤,在江边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洪屏障。二是建设“便民仓”,在江边旧址上重新修建粮库45间、围墙165丈,省去了租借他县粮仓和远程运输的相关费用。三是续修学校和新筑紫阳书院,使铜陵百姓子弟入学有了坚固敞亮的场所。三项工程之外,刘曰义还做了很多利民之事,如修筑城墙、疏浚河道、治理街衢、编纂县志等,在他的精心治理下,铜陵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在制止腐败上,刘曰义也很有自己的智慧。据《乾隆铜陵县志》记载,顺治年间,官差从周边过往时,尽管铜陵距离交通要道有七十多里,但他们都绕道经过铜陵,只因铜陵比较富庶。这些官差来了之后,不仅在驿站换马、要挑夫,还向县衙索要“惜马银”“折乾银”等无来由自定名目的钱,使得官差过境腐败成为铜陵驿站里的一个“恶瘤”。知县刘曰义感受到这种腐败的危害之后,在池州府推官戚良宰的协助下,果断地将这一情况向操江巡抚(清朝前期设立在江南省的主官)李日芃作了汇报。李日芃了解情况后,立即严令禁止官差绕道铜陵。基于铜陵驿站长期过度接待,以公帑购买了八匹马送给铜陵驿站,并拨付了一批“夫马银”给铜陵县衙。刘曰义接到这笔钱后,想到如果将这数额有限的钱作为驿站的日常开支,它将会很快被用完。于是就与戚良宰一起走访全县,买了两块比较肥沃的良田,交给百姓种植,县衙每年从中收取一定租金,这样“以官稻养官马,以官马应官差”,细水长流,不仅保证了驿站正常开支不断竭,还能用节余的粮食赈济灾民,后来演变成了“廉田”的典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