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廉政媒体 > 廉政文化

清风义安·佳话传廉丨佘可才冷对“溜须人”


2023-07-26 14:42 来源:义安区纪检监察网  

佘可才(1379―1442),字国器,号五松,明代铜陵县邓源耆佘村(今铜陵市郊区大通镇)人。永乐元年(1403)乡试中举,之后任黄州府、襄阳府训导。因自荐而在工部短暂任职后,又任职吏部,先后任吏部验封司主事、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、南京通政使司左通政。正统四年(1439)被授予中宪大夫。正统七年(1442)卒于任上。

佘可才5岁知书,13岁入县学。永乐元年(1403)参加应天府乡试,考中举人。之初,他任职黄州府训导,又任襄阳府训导,佘可才并不满足于此。明成祖朱棣如他所愿,把他安排在繁杂事务的工部做事,他做得井井有条。

佘可才在工部时,看到朝廷中的官吏升降变化无常,便向明成祖上疏,建议“官不必备,得人为本”,也就是说,任官不必求全责备,能因岗适用即可。明成祖认可了他的建议。

永乐二十年(1422),明成祖亲征塞北阿鲁台,佘可才被特派随明成祖北伐。到了兴和,留下佘可才等待南京送来的精锐骑兵,等了七日,精锐骑兵都没到,佘可才日夜兼程,“驰奏军务”。明成祖及时调整战略,取得大胜,佘可才得到了嘉奖。

无论是“愿试繁剧”,还是“逾部言事”,抑或是“驰奏军务”,佘可才都表现出了挺身而出、敢于担当的精神。

佘可才的清廉朝中闻名,至今流传着一则有关他的清廉佳话。那是在佘可才升任南京通政使司左通政,作为副长官、主管朝廷内外章疏奏驳之后,他得到皇帝御赐的楮镪(祭供时焚化用的纸钱),归乡祭奠父母和先人。一路奔波偶感风寒,回到故里还没有休息,就有人通报有县吏要来拜访。原来这名县吏知道佘可才当了大官,觉得这是攀附他的好机会,便带着礼品,千方百计要来拜见他,想以此得到今后职位晋升上的照顾。家人告诉县吏佘可才身体不适,而县吏以为是托辞,便一直在外苦苦哀求,非要见一面不可。佘可才一听说他带了礼品,很快看穿了他巴结营私的心思,于是让家人把自己的官服放在客厅椅子上,叫县吏对官服拜一拜,就算接见过了,这让那名县吏羞惭不已,赶忙溜走,再也不敢套近乎了。

 

直播安徽纪检

全省新闻热点

专题聚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