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度(968一1041),字公量,祖籍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,生于杭州余杭。端拱年间(988一989),他随父到铜陵县石洞耆(今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)龙泉一带定居。端拱二年(989)考中进士,先后任济阴尉、封丘主簿、光禄寺丞、御史台推勘官、秘书省秘书郎、三司户部判官、尚书屯田员外郎等多个官职,天圣年间(1023―1032)任翰林学士,兼任史馆修撰。景祐二年(1035)升任参知政事,又任知枢密院事。以太子少傅致仕(退休),死后赠太子少保,谥号“文肃”。 盛度在朝五十载,历经太宗、真宗、仁宗三代皇帝,所任官职五十余个,曾经历七次被贬打压,但他不坠初志,践行报国为民之心。景祐二年(1035),盛度拜参知政事,成为全面参与朝廷政务的“副宰相”。他还担任了掌管枢密院的知枢密院事,同时兼任参知政事,主持全国军政大事。
盛度以清廉著称于世。在任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时,有一次主持馆试,下官孙忭希望能得到关照,夜里跑到盛度家呈送自己所作的诗文,以便留下印象、博取好感。没想到盛度一眼就看透他“雅贿”的真正目的,当时就大怒,以严词斥责道:“投贽(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)尽皆邪道,非公朝所尚!”他以诗稿进呈也是走旁门左道、非朝廷所提倡来再三呵责孙忭,吓得孙忭惊慌逃走。等到考试时,盛度看到孙忭文章很好,就定他为“三等上”的较好成绩。盛度并没有一味为标榜自己的清正而直接取消孙的考试资格,而是据实给予评定,可见其公正之心,真正是不为物诱、不为名累。 |